民族婚俗

当前位置:首页 > 婚姻习俗 > 民族婚俗

柯尔克孜族婚俗【29】

柯尔克孜族婚俗

1.jpg

    “柯尔克孜”是吉尔吉斯斯坦的主体民族,是中亚民族中最先创立文字的民族。“柯尔克孜”是本民族自称,意为有认为是“四十个部落”、“山里游牧人”、“赤红色”等含义。但一般解释为“山里游牧人”。


    柯尔克孜族主要分布在新疆西部地区,绝大部分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其余分布在伊犁、塔城、阿克苏和喀什等地区。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柯尔克孜族人口数为160823。柯尔克孜族实行外婚制。习惯上一般直系七代和旁系五代的亲属之间不能通婚,与其他氏族、部落或民族的孩子和同吃母奶长大的男女,也不能通婚。所以,订婚之前,要非常细致地了解对方的情况。


    位于新疆柯尔克孜自治州的柯尔克孜族的婚礼十分奇特,这里要捆绑才能成夫妻。一般柯尔克孜族的婚礼在女方进行,结婚这天,新郎和亲友骑马来到新娘家,当大家到达新娘家门口时,女家的男人们早准备好捆人的绳索。新郎一到,众人一拥而上,捉住新郎五花大绑,将其拴在帐篷前。新娘也逃脱不了同样的命运,在新郎被绑之后,新娘也会被女方亲友用绳子绑起来,而且要将新娘从帐篷中牵出来,和新郎拴在一起。在众人的笑闹中,一对新人无可奈何,得罪不得。要过上片刻,由新郎的父亲和兄长出面,向女方的亲友求情,并向他们赠送礼物,这时他们才会给新郎新娘松绑。之后,才按照伊斯兰教规,由阿訇为他们举行正式的婚礼。


    在新疆的畜牧业民族中,哈萨克族流行一种男骑手在前面跑,女骑手在后面追的草原游戏“姑娘追”,而柯尔克孜族有一种游戏却与之相反。叫“追姑娘”。


    柯尔克孜语“乌吾鲁库乌马衣”,它主要流行于阿合奇和特克斯县等部分地区。是柯尔克孜族群众喜爱的一项古老游戏。通常是在喜庆节日和牧民集会时举行。人们说,这是对小伙子是否有男子汉的本事,称得上男子汉的检验。当然,它也是柯尔克孜族青年男女寻找情侣,表达爱情的一种重要机会和最佳方式。


    比赛时,每个部落或“阿寅勒”(村落)都要派出自己的男女选手,并挑选最好的马供他们骑。但马的选择必须向双方保密。比赛开始,男女选择好对手。共同向前方二三百米外的指定地点并辔行进。一路上,小伙子可尽情对姑娘挑逗,讲俏皮话,当然,也可以表白自己的求爱愿望,甚至可以求婚。这时,姑娘既不能对小伙子的挑逗恼怒,也不会对他的求婚表态。如果真的喜欢这位青年,也可以示意。如果在回来的路上追得上,婚事可以商量,到达指定地点后,姑娘要立即调转马头,疾速回跑,小伙子也随之扬起马鞭,紧追不舍。为了拉大距离,有的姑娘在起跑时,故意向小伙子的马抽一鞭,使对方的起跑出现片刻迟缓。一路上,两匹马风驰电掣,竞相奔跑,场边的观众,也不断发出阵阵“加油!加油!”的喧闹声。到达终点时,如果小伙子追上姑娘,可以在众人面前搂一下或抚摸一下姑娘,或扯起姑娘的衣角,以表示自己取得了男子汉的胜利。如果没有追上,不仅会视为在众人面前丢了面子,还会失去姑娘的好感,最后还要代替所在部落或“阿寅勒”向姑娘颁发奖品。


    当然,这种比赛一般总是男子取胜的多、输的机会少,从而对广大寻求幸福的青年男女,始终展示着无限的诱惑力。


    柯尔克孜族的订婚仪式较隆重,一般在女方家举行。男方组织“相亲团”,牵上一只活羊,带上衣服、首饰等,特别要带一对耳环作为订亲信物。相亲的婆婆或姑姑、姨姨上前吻姑娘的前额,庄重地给戴上耳环,这意味着姑娘已是自己家里的人了。同时还要给姑娘梳“订亲头”,并把带去的金银首饰等以及衣服、鞋帽统统给姑娘穿戴上,在打扮时还唱“订亲歌”。在订婚宴时,“相亲团”所带的礼品按亲疏和辈份送给姑娘家的亲戚,双方即协商迎娶日期及其他有关事宜。


    在婚礼的前一年或半年(一般是定亲仪式后),要举行认婚仪式,双方父母不参加。在举行认婚仪式时,新郎在嫂子和一群伴郎的陪同下,携带聘礼到女方家去,新郎到距女方家约一公里处,派代表到女方家请求认婚。新娘也在一群伴娘和嫂子的陪同下,前去迎接。根据柯尔克孜族的习惯,定亲和认婚仪式以后,双方不能违背婚约,尤其是女方不能随意毁约。


    婚礼一般举行三天,仪式在女方家举行。第一天,新郎的父母和亲戚朋友陪同新郎来到新娘家。来时,带一只活羊,还要赶一些牲畜和带些其他礼品。女方把男方来客招待一番之后,要举行一种“恰西洛恰西德”仪式,即把包尔萨克(油炸菱形饼)、奶疙瘩、方块糖、水果糖等用口袋装起来,用木杆顶到毡房天窗上,让其自然散开,食品落地,让小孩子抢着吃。这种仪式表示婚礼正式开始。


    第二天,婚礼进人高潮,男女双方的亲朋好友都来庆贺,来宾特别多。正式举行“尼卡”仪式,新郎和新娘来到村长老及阿訇面前,由阿訇念“尼卡罕”(结婚证词),吃泡了盐水的馕或油疙瘩,表示双方终生将同甘共苦。


    仪式结束后,一般要举行丰富多彩的柯尔克孜族传统的游戏、娱乐活动,包括跳舞、对歌、赛诗、赛马、叼羊、追姑娘、摔跤等娱乐活动,对优胜者赠送礼品。这天,男女双方的父母交换赠送的礼品。


    晚上,新娘来到嫂子家,和新郎见面,并于当晚住在嫂子家里。新郎、新娘在伴郎和伴娘的陪同下,坐在帐帘内,帐帘的外面坐满了宾客,小伙子们奏起柯尔克孜族的民间乐器库姆孜、奥孜库姆孜等,唱起喜庆的歌曲,跳起会面舞,并进行对歌、赛诗和各种有趣的游戏,一直到深夜、人们才肯离去。


    庆贺新婚的活动结束后,第三天,新郎要把新娘带回到自己的新房。这时,新娘要和自己的家人哭别。新娘的母亲为了照顾女儿也陪同女儿同来新郎家住上二至三天,有的要住上一个月才返回。女方要为女儿准备衣物、被褥和其他生活用品作为嫁妆,用马和骆驼驮上送去,同时还准备一匹马,马的鞍具、笼头和马鞭全部是崭新的,并用银铜装饰,十分讲究。新娘去婆家时,要骑上这匹马,也作为嫁妆送给女儿。


    在婚礼期间,公公和儿媳不能见面,有的在婚后二三天才可见面,有的要到一个月后才见面。见面时,儿媳要戴面纱,恭恭敬敬地向公公鞠躬,等到公公说声:“玉孜阔勒西”(意为“彼此见面”)。这时,由嫂子揭开新娘的面纱,公公和儿媳才可以见面。


    婚后,新郎和新娘的亲戚朋友还要轮番请新郎和新娘,并开展各种娱乐活动,对他们的结合表示祝贺。


-----------------

延伸阅读:传统的民族仪式:柯尔克孜族割礼


    割礼,作为某些地区和民族千百年流传的一种成年仪式习俗,分为男性割礼和女性割礼两种。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中,也有关于割礼的仪式,柯尔克孜族就是其中之一。


    割礼,是柯尔克孜人仅次于婚礼的重要仪式。


    割礼就是在男孩子长到一定年龄时举行一定的仪式割去他们阴茎上过长的包皮。行过割礼之后,这个小男孩便成了一个穆斯林。割礼既是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通行的重大人生礼仪,也是穆斯林民族文化特性的标志,还是卫生之举,广为穆斯林民众所接受。


    随着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中国穆斯林民族割礼习俗中最初单纯的宗教性涵义已日趋淡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割礼变成一种展示民族传统文化、共同心理、思维特征和精神面貌的文化复合体。


关于割礼的简介

    据史料记载,世界上割礼分为男性割礼和女性割礼两种。男性割礼即切除全部或部分阴茎包皮,实行割礼的民族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男性行割礼是古代许多民族的一种优良传统,早在伊斯兰教之前就已经在许多民族和宗教中盛行,比如在犹太教和基督教中都有这种传统。


    男性割礼作为一种传统礼仪,既有宗教的意义,也有人生的现实意义。男性割礼无论对男性本身还是他的妻子的健康都是有利的。伊斯兰教信仰在中国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等十个少数民族都信仰伊斯兰教。


    因而中国信奉伊斯兰教的十个少数民族,也都有依照习俗规定举行割礼的仪式,十分庄严隆重。但伊斯兰教各民族只对男性做割礼,绝无女性割礼而言。


文章评论

表情

共 0 条评论,查看全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