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婚俗

当前位置:首页 > 婚姻习俗 > 民族婚俗

赫哲族婚俗【53】

赫哲族婚俗

1.jpg

    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赫哲族起源于东海女真赫哲部落。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市、饶河县、抚远县。少数人散居在桦川、依兰、富锦三县的一些村镇和佳木斯市。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赫哲族人口数为4640人。使用赫哲语,属于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无文字。早年削木、裂革、结革记事。因长期与汉族交错杂居,通用汉语。


    婚俗(赫哲族婚俗),黑龙江省同江市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赫哲族婚俗的主要形式为聘娶,但一般不以门当户对为主要条件,而是看重劳动技能。在长期的生活中,赫哲族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婚俗。赫哲族婚俗,从英雄史诗时代到近现代,虽然描写浓淡不一,但却从未脱离开神灵意识和孝道礼节这条主线。就婚礼的形式看,它与赫哲族传统渔猎生产经济有着紧密的联系,如用捕鱼的船只搭成彩船迎亲,用运载猎物的“托日乞”(狗爬犁)搭成彩橇结亲等。赫哲族婚俗包含提亲、过小礼、过大礼等仪式,它与赫哲族的民间音乐、歌舞艺术、文学艺术、手工技艺以及社会信仰、伦理道德和人文观念等融为一体,具有北方民族民俗特色和生活情趣。 

 

    2014年11月11日,婚俗(赫哲族婚俗)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Ⅹ-139。


    赫哲族是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其渔猎文化的历史可追溯到六千至七千年前的红山文化和新开流文化时期。历史以来,赫哲族曾一直信奉万物有灵,崇拜自然,崇拜祖先,遵循天人合一的自然法则。他们讲究法度,尊崇礼仪,故而在他们的生产生活中,形成有许多的禁忌和许多要求人们奉行的礼节。这就为赫哲族的传统婚俗仪式的形成奠定了民俗文化基础。就赫哲族传统婚俗而言,它首先强调的是要懂得敬奉神灵,要学会和遵循祖宗定下的各种规矩。


    总体来说,赫哲族婚俗的发展经历了从简单到繁琐,再由繁琐到简单的过程。


     早年的赫哲族的婚姻礼仪比较简单。据曹廷杰编著的《西伯利亚东偏纪要》记载:“聘娶,男携酒壶入女家。先饮,后议银两数目,上者以绸缎羔皮代,次以布。女与父母俱允,即同宿一夕,再约期送女,不亲迎。时有同妆妇女三四俱乘船至门前,步行入户,女即执酒敬客,客以布为礼,亦敬翁姑兄嫂。陪嫁用桦皮为筐笛木杓。”


    中国解放以前,赫哲族婚俗受到了满汉文化的影响,仪式日渐繁琐,一场婚礼要经过择偶、订婚、过礼娶亲等仪式,但这种繁琐、约定俗成的婚规也是因地而大同小异的,以揭盖头为例,街津口的赫哲族人是用秤杆去挑甩在前房檐上;八岔的赫哲族人是用一根棍挑起扔在房门屋顶上;四排的赫哲族人则是用马鞭子将红布挑起。

 

    中国解放后,婚姻制度发生了变化,即由包办婚姻、买卖婚姻变为自由婚姻。受社会新风俗的影响,赫哲族婚俗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比较突出的是男女婚姻得到了自由,其结婚仪式也有所改变,大部分赫哲族人选择在学校教室或其他公共场所采取新的结婚仪式举办婚礼,免去了旧社会结婚仪式中的陈规旧习。


提亲


    赫哲族人实行氏族外婚制,一个氏族的人不能结婚。过去,赫哲族青年的婚姻由父母包办,男子十八九岁、女子十五六岁即结婚。一般男子到了成婚年龄,家长看中哪家姑娘,就由男子的父亲、伯父或叔父去女方家提亲,也有请媒人同去的。他们带着酒肉到女方家,酒过三巡之后,才正式说明来意。如果姑娘的父亲也看中了男方家的小伙子,亲事很快就能说成。如果女方家对男方不满意而未答应,媒人就再去说亲,直至对方同意为止。女方同意,就算把婚订下来了。女方挑选女婿的标准是劳动好,是捕鱼、狩猎的能手。早先也有比武择婿的,比摔跤、射箭、叉鱼,或者比能不能一刀削成一个烤鱼的烤叉。男方娶妻的意愿是要找人品好、聪明贤惠、手艺巧的姑娘做伴侣。穷、富、长相并不是男女择偶的主要标准。


过小礼


    一般在女方家举行。男方带去酒肉,要把订婚时商定的部分彩礼送到女方家。参加过小礼的人主要是男女双方一些近亲的老人。过小礼的同时商定过大礼的日期。


过大礼


    须将女方所要的全部彩礼如数送上。彩礼多是衣服、布匹、家具、首饰等,也有用马作为彩礼的。


娶亲


    不管两地远近、天气好坏,男方家都要由新郎和至亲好友到女方家迎接新娘。女方家部分亲友须事先把陪送嫁妆送到男方家中。迎娶新娘时,新郎要披红挂绿骑着马,还有傧相陪同。如果男女两家较近,当日即可把新娘接到家;如果两家相距较远,迎亲的人们要在女方家住一宿,第二天把新娘迎接到新郎家。迎亲的人们会受到女方家一番招待。然后,迎亲、送亲的人们送新娘去新郎所住的村屯,夏天乘彩船冬天坐彩橇。送亲的人有新娘的母亲、兄弟、姐妹和亲戚朋友,新娘的父亲不送亲。新娘的姐妹和朋友们将新娘扶上彩橇或彩船后,离家嫁人的新娘要哭泣男方家接回新娘后,要先安顿在别人家,第二天再举行婚礼。女方送亲的人快到时,男方家的老人和亲友们要出门迎候,并敬酒三杯。


婚礼


    举行婚礼一般是在太阳刚要升起的早晨,也有在上午的。婚礼开始前,把蒙着红盖头的新娘迎进院里,由妇女们领到院内拜天地的地方。新郎、新娘拜天地时,院中放一张桌子,桌上放着焚香的香炉。在司仪主持下拜完天地,新郎在前领路,新娘跟随走入洞房。当新娘走到洞房门口,新郎用一根木棍将新娘的蒙头红布挑起甩到房门外屋顶上,新郎、新娘这才第一次见面。新郎、新娘入洞房后,先拜祖宗三代,接着由一位非新郎直系亲属的老人手执三四尺长、中间扎着3条红布的3根芦苇(象征祖宗三代的权杖)向新娘训话。大意是说要孝敬公婆,尊重丈夫,待人要和蔼,不要发脾气;要好好劳动,不要偷懒,屋里的话不要向外传,外面的话不要往家里传;要团结和睦,好好过日子。老人训话时,新郎、新娘要跪着听。一番训话毕,新郎、新娘还要在祖先牌位前跪好,听老人向祖先祷告。大意是新媳妇已经娶回来了,从前是外姓人,现在是一家人了,请祖先好好管教;也请祖先在上天保佑,保佑全家平平安安、家业兴旺、过上好日子等等。向祖先祷告完后,新郎、新娘再拜灶王。老人又向新娘训话,大意是一辈子不离这里;灶火不好烧时,不要埋怨;天天把炕给老人烧好等等。拜过灶王,还要给老人磕头,一整套程序进行完,婚礼才告结束。


婚宴


    参加酒席的人一般是老年人与老年人同桌,年轻人与年轻人同桌,新郎、新娘要挨桌敬酒并给老年人酒桌的人磕头。酒宴至晩尽兴散去,不闹洞房。宴罢,新娘要给亲戚朋友中的长辈人装烟、倒水,一一拜认。新郎要吃猪头肉,新娘要吃猪尾巴,意思是男的带领,女的跟随。新婚当晚,新郎、新娘吃面条,表示夫妇长寿。


回门


    赫哲族有新郎随新娘回门的习俗,但回门的日期没有定数。有的结婚第三天回门,有的一个月才回去,有的人根本不回门。回门后,在娘家停留的时间没有定数。有的在娘家吃一顿饭即返回,有的住上几天,有的住一个月才返回婆家。


文化特征


赫哲族婚姻习俗经历了从简单到繁琐再到简单的变迁


    早期赫哲族婚姻礼仪比较简单:男方到女方家,边饮酒边议聘礼。同意后即同宿一夕,再约期送女。而后受满汉族文化影响,婚姻的规矩也就越来越繁琐,其操作程序也越来遗细化。从择偶、订婚、过礼、娶亲到回门都有约定俗成的规矩,结婚则要经过一系列的程序和经济社会的交往,才能最后获得社会的认可。中国解放后婚姻制度发生了变化,婚俗也变得简单起来,即举行一个简单的婚礼仪式即可。从纵向发展衍变来看,赫哲族婚俗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繁琐,再从繁琐回归简单的历史变迁。


传统的赫哲族婚俗比较开放


    赫哲族婚俗的开放主要表现在择偶上门第观念不是很重,不像汉族那样强调门当户对;性较自由,不像汉族传统上那样注重贞操;离婚限制较少,离婚率比较高,不像传统汉族那样离婚难;寡妇改嫁相对比较容易,不像汉族那样受到“三从四德”等规矩的束缚。赫哲族这种开放的婚俗是同其民族的历史、文化相关的。比如门第观念不重,可能与赫哲族长期生活在氏族社会有关,氏族社会不像阶级社会那样有着产生等级观念、门第观念的深厚土壤。性较自由同渔猎这种生产生活方式和炕居环境有关。离婚多,寡妇再嫁易,与赫哲族文化有关。


歧视妇女的习俗越来越少


    在传统赫哲族婚俗中,对妇女歧视性的规矩较多。她们的婚姻由父母包办,有的从小就要到男人家做童养媳,有的要嫁给小女婿。婚后作媳妇多受气、挨打、挨骂。传统旧婚俗,对妇女是一道道枷锁。中国解放后,包办婚姻、买卖婚姻为自由恋爱、自由结婚所代替;婚后感情不合可办理离婚。婚姻制度上这些根本变化,为新的婚俗注入新内容、新规矩,不断剔除旧婚俗中的糟粕,即歧视妇女的约定俗成。新婚俗给妇女带来了幸福,妇女得到了自身的解放和社会地位的提高。


    赫哲族婚俗——不以美丑定姻缘 由于受满、汉族的影响,过去赫哲人的婚姻形式为聘娶。但父母为子女选择配偶的标准,并不以门当户对为主要条件,而是看重劳动技能。赫哲人往往是在摔跤比赛、滑雪、射箭、设伏弩、捕鱼、狩猎等活动中挑选佼佼者为女婿。男方选媳妇也不以长相好坏为主要标准,而主要看她是否聪明贤慧、心灵手巧。然后请亲属、媒妁说合,再择期相门户、定期过礼,选定婚期。


    赫哲族婚礼——吃猪尾随夫过生活 赫哲人的婚礼热烈庄重,大多在黎明举行。新娘由兄嫂或姐夫抱上搭着彩棚的雪橇或彩车。由送亲人陪送到婆家。拜天地、入洞房、喜宴等过程与汉族没有什麽差异。这些程序后,由亲友中的老人手持用三道红布捆扎在一起的三根芦苇,向新娘训话。要求她孝顺父母,尊敬丈夫,待人和气,勤俭持家,好好过日子。和满族婚俗相似,新娘也要在炕上面壁"坐福"。待送亲人吃完喜宴离去,才下炕与新郎吃猪头、猪尾,新郎吃头,新娘吃尾,表示从此妻子愿意跟随丈夫过日子。花烛之夜,两位新人一起吃面条,表示妻情意绵绵、福禄长寿。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历史价值


    赫哲族是以渔猎生产为主的民族,渔猎文化贯穿于婚俗过程的每个环节,因此赫哲族的婚俗具有独到的特点和民族性,是赫哲族的历史、文化、生活方式和习俗的集中体现。赫哲族婚俗属社会群体传承模式、其历史久远、年代久长,能体现赫哲族的传统文化、民俗民风、社会现象和民族印象等,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艺术价值


    赫哲族婚俗与本民族的民间音乐、歌舞、文学艺术、手工技艺以及社会信仰、伦理道德和人文观念融为一体,结合黑龙江当地文化与风俗的特点,演绎、细化并传承为更为喜庆热烈的婚嫁礼仪程序,为中国婚俗文化增添了色彩,是中国婚俗文化多样化的见证。


社会价值

    赫哲族的婚俗具有多种文化特征与广泛的学术价值、社会价值,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东北地区依山傍水民族具有的鲜明地方特色的民间婚俗礼仪文化现象。


学术价值


    赫哲族婚俗不仅有民族学、民俗学的将价值,还具有历史学、人类学、宗教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学术研究价值。


传承状况


    赫哲族有语言无文字,因民族语言的濒临失传,许多可以靠着口耳相传的文化遗产随着岁月的流失而不断的衰减。赫哲族的婚俗,由于语言濒危失传的主要因素和受到外来的文化的冲击和影响,赫哲族婚俗便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光彩,许多礼仪程序面临失传,保护与恢复的呼声日趋强烈,其当存现状也已到了岌岌可危的境地。


文章评论

表情

共 0 条评论,查看全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