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恋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投稿选登 > 婚恋文化

为何传统文化中不提倡自由恋爱?

现代的影视剧中,爱情是不可缺少的因素,甚至成为剧情发展的主线,即使是在古装剧中也少不了爱情,比如风靡华人世界的金庸武侠中,就有许多情侣,《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与黄蓉、《神雕侠侣》中的杨过与小龙女、《倚天屠龙记》中的张无忌与赵敏、《天龙八部》中的段誉与王语嫣、《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与任盈盈,这些都是经典的情侣,也深深的刻在众多金庸迷的心中。

可是在明清时期的古典小说中,却并没有对‘爱情’过多关注。

在《水浒传》中,‘矮脚虎’王英与‘一丈青’扈三娘、‘菜园子’张青与‘母夜叉’孙二娘,能够算作是爱情吗,不能算是。他们只是夫妻,会有亲情,但却没有‘两情相悦’的爱情,更不会有高甜时刻。

《三国演义》中就更加没有爱情了,一帮大男人在那里斗来斗去,就算出了一个貂蝉,也只是权力斗争的牺牲品而已,只是王允巧使连环计的一颗棋子而已,后来与吕布之间并不能算作是爱情,只能算作是吕布占有了貂蝉,貂蝉也没有获得幸福。

《西游记》中的唐僧与女儿国国王,最终没有修成正果,是因为什么。

唐僧不喜欢女儿国国王吗?

当然不是。二人发乎情,止乎礼。

后来,两人同游御花园。看鸳鸯戏水,观蝴蝶双飞。

面对女王的疯狂暗示,唐僧言语回避,眼神躲闪,只流的满头大汗。

当女王娇嗔地喊着“御弟哥哥”,一本正经地问: “不去取经行不行?”

他没了往日的坚定,一时间不知如何回答,迟疑了一会之后,重重地叹了口气。

他有取经的任务在身,若是按照自己的情意走,那么他就会辜负唐王、观音菩萨的信任和嘱托。明知自己已经动心,也硬要划出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女儿国国王也识大体、明大义,最后把爱情当作一种憧憬,一种追求,一种享受,将爱意留在心底,放唐僧西行。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是爱情,但是最终却没有成功,林黛玉的人生事业潦倒无着,被传统势力排挤于人世之外。

女子无才便是德,‘德’不是指技术上的能力,而是指代性灵上的钟情,林黛玉能够写下《葬花词》,可见其才华,绝非一般女子可比。

但是她的基本生活能力却很差,不能自己做饭、下地干农活,没有为家族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或许在一个农民看来,俏美如画、潇洒脱俗的林黛玉还不如隔壁长相一般的王大嫂,能干活、能吃苦、能顾家,还能生孩子,这才是最有人间烟火气的人,而林黛玉不是。若是和林黛玉结婚,家庭事业便会凋零。

所以才会有‘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的判词

这是小说中剧情,或许不能让人信服,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中,也有类似于林黛玉一类的人物,比如李清照。

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首,能够写出‘人比黄花瘦’、‘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千古名句,也收获了绝美的爱情,但是她经营家庭事业的能力实在是太差。她与赵明诚在性灵上达到了完美契合,但却没有留下子嗣,并且李清照自己的酒瘾还不小: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虽然有国破家亡的哀伤,但是在南方安居之后,也没有改掉爱喝酒的习惯,喝酒非常影响生育,同时也会耽误做其他的事情,比如照顾老人、整理家务、赚钱养家等家庭公共事务,崇尚自由的文人是不喜欢参与的,因为这些对他们来说枯燥无味,每天都是在重复昨日的生活,因此李白才会写出‘昨日之日不可留,今日之事多烦忧’;

他们太敏感,极其容易受伤,就像林黛玉一样,他们不知道该如何与他人相处,他们只是喜欢按照自己内心的想法去做,就像‘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他并非是讨厌皇宫中的人,而是讨厌皇宫中的规矩,对他来说是极大的束缚,他还是喜欢无拘无束的生活,那才是他想要的生活。

其他文人也是如此,对于他们来说,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不完美,他们只是喜欢在自己的想象中生活,那才是他们的理想世界。他们的想象虽然来自于生活,但是又与现实相距甚远。

他们无法忍受现实的羁绊,也就不愿意参与到需要现实思维的社会事务之中,与周围务实的人格格不入。

但并不是说,传统中国人就不知道自由为何物。其实,中国人最懂得自由。

在辜鸿铭教授所著《中国人的精神》中所讲,中国人与欧洲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中国人的‘温良’品格,少了一些动物性、野蛮性。

而‘温良’不是温顺,不是懦弱,而是温性纯良,但不失爱与自由。

中国人的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在完成社会事务的前提下,去做一些‘温性纯良’的事情。

中国的传统家庭是一个事业组织,尤其是在农村,在土地上的种植,除草、施肥、耕种、除虫都需要反复且繁重的劳动,一个人也可以完成,但是效率极低,只能解决温饱问题。并且抗风险能力太差,一遇到天灾人祸,自己就只能听天由命。所以,很多人是不会选择自己生活的,因为谁都害怕孤单,孤单是比死亡还可怕的事情,就像在监狱中单独囚禁囚犯一样,这是最严厉的惩罚。

如果仅仅是依靠土地种植,那不能致富,因此很多人也会选择让孩子步入仕途。父母提供资金、资源以及学习场所,供给孩子参加科举考试,让他们步入仕途,从而参与政治活动,这才是古代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行业。这样的人,必然会进入族谱,在去世之后也会受到后人的祭祀。可即使是修族谱、建设祠堂,也需要有人去做。

为了经营这些复杂的事业,家庭结构就不能局限于亲子间的小组合,必须加以扩大。事业越大,家庭越大,因此皇帝的孩子都很多,因为皇族的事情最多,不仅仅是像普通家庭一样处理农业生产等基本事务,还有政治、外交、和亲、行军打仗(李世民就是其中的翘楚)等事情。

因此,古代的很多皇子、公主们便会有身不由己的事情发生(不然就不会有那句‘愿生生世世莫生于帝王之家’)。公主们经常会被嫁到游牧部落中去,比如匈奴、回鹘、西藏等地区,唐太宗李世民年间的文成公主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也正是因为这场联姻,唐朝与西藏保持了多年的友好状态,同时也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稳定,加强了华夏文明与阿拉伯文明之间的交流,同时为华夏文明走向世界打下了基础。

婚姻并不只是生物的交配,更重要的是文化的交流。两个民族相互了解和合作,通婚是一个最重要的条件,也是促进文化传播和进步的方法。

当然也不能排除皇族与有权势的大臣们联姻,比如《康熙王朝》中康熙与索尼的孙女赫舍里的婚姻。因为当时的索尼是首辅,拥有很大的权力,而皇族的地位不够稳固,需要与索尼联合才能够巩固皇族的威严,这就是孝庄的智慧。

皇子们有时候也会有外交任务。比如南宋的开国皇帝赵构,在身为皇子之时,就曾经被送到女真部落去做人质,去不去由不得他,因为这是他身为皇族成员的义务,也是他的责任。他也知道可能有去无回,但只有他去了,才能够保证北宋王朝与女真部落的暂时稳定。

而中国的传统家庭作为一个事业组织,便不得不考虑效率,‘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而要讲究效率,就得讲纪律,纪律排斥私人感情,感情的淡漠就是稳定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示,而感情的激动就会改变原有的社会关系,甚至会引发犯罪。

因此,在中国的家庭中有家法,夫妇之间必须相敬如宾,女子有着‘三从四德’的道德标准约束,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这些都是事业单位的特色,就是在避免因为感情激动而导致家庭的不稳定。虽然,也有在感情上很满足的夫妻,比如李清照与赵明诚,但是在家庭事业上,他们却是失败者。

稳定社会关系、事业组织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所谓了解,就是指接受同样的价值理念,比如‘家和万事兴’、‘一家之计在于和’的和谐理念,‘人生在勤,勤则不匮’的勤劳观念,‘用天之道,因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的孝道观念,‘子不教,父之过’的教化观念,这些都是关于家庭的价值理念。

也正是因为夫妻双方普遍接受这些观念,所以家庭才会和谐、人们才会勤劳、子女才能养老、父母才能够教育不懂事的孩子(就像贾政教育贾宝玉一样),而不需要依靠法律作为保障,不需要别人多说,自己就会自觉的遵守,不带有强烈的排斥,不会引发因为能力不足而产生的紧张。也就是说,不带有强烈的感情。

但是,儒家文化中却没有提倡自由恋爱,因为自由恋爱看起来很浪漫,但是却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成果,对社会发展没有贡献。中国人是最注重实际的,所以对社会事业没有贡献的行为和仪式,是绝对不会允许其存在的。


就像在建国之初的一段时间里,甚至连婚姻都是在工作单位的控制之中。那就更别说谈恋爱了,谈恋爱是绝对的‘小资情调’。

其实从根源上看,当时的意识形态并不是反对自由恋爱,反对的是因为自由恋爱导致很多社会事业的衰落,最严重的就是生育事业。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在抗美援朝之后有苏联的援助,但是随着1958年中苏谈判的破裂,中国的外资渠道被切断,那么只好自己想办法进行工业资本的原始积累,也只能将庞大的农村剩余转移到工业中来,借此为中国的工业化准备资金。

而要发展农业,扩大农业剩余,除了发展农业技术之外,还需要众多的劳动力,为了保证劳动力的持续产生,那就必须要保证婴儿的出生、抚育工作正常进行,如果不能进行,许多未完成的社会事业便无人接替,社会发展必受影响。

所以,就必须要对婚姻加以限制,将婚姻的支配权上交给政府,由政府来做统一的安排。掌握了婚姻的支配权,生育事业也就自然产生,因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伦理观念还深深的刻在国人心中,所以在这一点上政府不需要多做强调。

中国的人口基数是如此的庞大,当大量人口都处于婚配状态之时,婴儿潮也随之到来,所以在1963年的生育率达到了惊人的5.8。

其实,这就是政府来控制劳动力的再生产,借助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产生较多的农业剩余,然后政府将这些农业剩余集中起来,转移到工业体系的建设之中去,借此维持工业化的快速推进。

这就是‘劳动力替代资本’的真实事例,全世界范围内仅此一例,这就是勤劳、勇敢的中国人,用不屈不挠的努力、百折不回的坚韧所创造的奇迹。正如一位美国学者所说的那样:

中国人的勤劳,让世界都感到恐惧。

而这种奇迹,恰恰不能够在自由恋爱的环境中所创造。


如果我们观察一下在50/60年代出生的人,他们的离婚率非常低,但他们坚持不离婚的原因并非是因为感情好,其实很多夫妻的感情也非常差,经常吵架,有时候就是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大打出手。可是很快,他们就将这件事情忘记了,第二天又乐呵乐呵的赶集去了,这让年轻一代看不明白。

夫妻就是如此,做得好,没事,也没话说;合作的不好,闹一场,动手动脚,说不上亲热。彼此之间没有爱,也没有恨;两个人在爱恨之外,还是可以相处的很是和睦,共同担负起家庭的事业。就像《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爸妈,贾政与王夫人,两个人几乎不说话,但是令我们感到奇怪的是,两个人却始终是夫妻,也坚持不离婚。

而坚持在一起生活的原因,就是因为孩子——贾珠、贾元春、贾宝玉。在孩子尚未结婚之前,他们是要在一起生活的。因为没有他们,孩子也就没有社会地位。因此,探春虽然是赵姨娘所生,但是要对外人说母亲是王夫人。这虽然不是生物性的母亲,但却是社会性的母亲。如果她说是赵姨娘生的,那么她就会被认为是婚外生的孩子一样,不能获得完全的社会身份。

而且,只有贾政和王夫人是婚姻关系,赵姨娘只是妾,与贾政不属于婚姻关系。所以,王夫人尽管心疼自己所生的元春和宝玉,可是对于探春,在名分上依旧是母亲。在社会关系上,她必须公平的对待所有的儿女,不论是自己生的还是别人生的。因此,在清朝的后宫之中,所有的阿哥、公主都要交给皇后抚养,是一个道理。可是,后宫剧中并不会这样表演,因为这样的话,剧情就没有波澜了,观众是不会看的。

因此,帮助孩子完成社会性任务,是父母的一大责任,因此父母才会要求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婚,以及生育孩子。因此,才会有‘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产生。因此,即使孩子在成年之后尚未结婚,依旧可以和父母住在一起。只有在完成社会任务之后,孩子才可以分家。

在这之中,并没有自由恋爱的事情发生。所有的一切,都是规定好了的,没有人可以逾越。正是因为严苛的社会纪律,婚姻关系才能够稳定,生育与抚育工作才能够进行,中国才能够保证足够多的人口,才能够拥有强大的生产力、雄厚的产业资本。



随着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的传入,在1901年,慈禧太后废除了实行了千年的缠足制度,经过30多年的民主运动,缠足制度在农村根本绝迹,性别歧视遭到大多数人的鄙夷。女子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一定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男女双方的权利也趋于平等。因此法律对结婚的定义就变成了‘男女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建立的长期契约关系’,男女双方结成夫妻、组建家庭的力量,也就变成了感情。一旦感情破裂,那么契约关系就会结束。

所以,在西方的结婚仪式上,就会出现那些‘经典台词’:

神父对新娘说:(新娘名),你是否愿意这个男子成为你的丈夫与他缔结婚约?无论疾病还是健康,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或任何其他理由,都爱他,照顾他,尊重他,接纳他,永远对他忠贞不渝直至生命尽头? 新娘回答: 我愿意。

她没有说完,其实后边还有一句:直到我不愿意为止。

也就是说,当我不爱他了,我们两个人的契约关系就结束了。

可是,真的能够结束吗?

不能。虽然契约关系结束,但是感情却并未消散。就像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蕈秋》中写到: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感情,永远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容易掌控的意义存在。

组建一个家庭的力量,不再是文化力量,不再是行为和事务上的配合,而是感情

恋爱,是一项探险,是对未知的探索。它是不停止的,它是追求。这种企图并不以实用为目的,是生活经验、生命意义的创造,但不是经济生产,不是一项事业。它所追求的不是结果,结果是毫无成就的,重要的是过程。

恋爱,不但毫无成就,而且使社会关系不稳定,因此有人说‘恋爱是盲目的’,是一见钟情的巧合,并且机会多于选择。在这个易于获得异性资源的时代,每个人在感情上都会在夫妇关系之外另有眷恋,可是这就使得依赖于社会关系的事业不能够顺利经营,比如说生育,就被称之为‘双方感情的结晶’、‘女儿是小棉袄,儿子是皮大衣’。

也就是说,双方感情好才会有孩子,而只要感情不好,双方就不会合作,生育事业就无法进行,就会导致夫妻双方分道扬镳,各奔东西。因此,现在的离婚率越来越高,自2003年之后一直上升,再也没有回落过,因此便导致了生育事业的衰落,‘低生育时代’迅速到来,现在每年新生婴儿就在1000万左右(很快便就降低到1000万以下)。

而离婚家庭中,没有孩子的占据多数,因为夫妻双方没有孩子,感情纽带就会少一些。可是,夫妻双方的感情即使通过孩子也无法调和,同样也会导致离婚。

现代婚姻的开头是一见倾心,接着是如胶似漆,一到了结婚,就会碰到真实的实验,发现了婚姻的痛苦,心理上没有准备,感情也受到了巨大的欺骗。因此,自己的内心很是愤怒,但是又不知该如何办,不会在力求和谐上下功夫,不会忍让,因此感情破裂而导致离婚,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现在的二婚现象很多,两个人都是二婚的也有。离婚并不认为是可耻的事情,二婚也逐渐的被人接受,并且有的二婚也是很幸福的。

因为,他们已经有了第一次婚姻的经验,他们获得过真实的经验,发现了婚姻的痛苦,心理上已经有了准备,不再那么挣扎、茫然失措。

但是,由此也可以看出,感情是多么不稳定的存在。

我们对待感情的态度,一直是在运用西方文化的观点,只是强调配偶性格的配合(三观不合),却不注重行为和事务上的配合,只是喜欢自主择偶(而非自由)。因为在西方的文化中,家庭除了生育孩子,就再也没有别的任务,政治、经济、宗教等任务由其他团体来负责。因此,在西方家庭中,夫妇双方是主角,孩子是配角,到了年龄就必须离开父母的家庭,因为这是西方文化赋予父母的文化权利,划分界限很明确。他们不强调在家庭中,进行事务和行为的配合,他们没有这个需要。


文章评论

表情

共 0 条评论,查看全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