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妁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投稿选登 > 媒妁文化

媒妁考源

媒妁考源

(京剧·法门寺·刘媒婆给孙玉娇提亲) 


偶翻《幼学琼林》“良缘由夙缔,佳偶自天成”一节,窃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人人皆知,然则,何谓“媒”?何谓“妁”?又缘何“蹇修”、“柯人”、“冰人”、“掌判”皆是媒人的代名词?搜古寻论癖好又起,不免搜索一番。


媒:形声字,“女”字表示和女性有关,“某”者“每”也,即不确定,即每有婚姻之事当由“媒”来联络男女双方,亦即“职业婚姻介绍人”。


妁:形声字,“勺”,古代读如硕(临汾方言即如此读)。勺者专取一物之谓。婚姻之事不但要有职业“媒人”,男方还需另派一位专为此一婚姻而去女方家联络的媒人,这个媒人就叫“妁”,即男方临时指定的专一婚介联络人。


可见,媒和妁称谓不同,各司其职,故而有“媒妁之言”一说。据《周礼》、《吕氏春秋》等记载,女娲是最早的媒人。《风俗通》云:“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昏姻。”《周礼·地官·媒氏》曰:“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礼记·月令·仲春之月》:“玄鸟至,至之日,以大(太)牢祠于高禖。”高禖是古代仲春二月祭祀的唯一神祇。宋代罗泌《路史·后纪二》云:“以其(指女娲)载媒,是以后世有国,是祀为皋禖之神。”


蹇修:据说蹇修是伏羲时贤臣,屈原在《离骚》中幻想让他充当媒人向宓妃提亲。还有一说认为鼓钟鼓磬谓之蹇修,谓以钟磬声乐为媒使。故蹇修可作为媒人的代名词。

柯人:《诗经·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故而,将砍大树(伐柯)代指婚姻介绍人。至于南朝梁·任昉《述异记》中樵夫王质误入石室山看神仙下棋烂掉斧子的故事,其“烂柯人”、“柯人”却不是媒人之“柯人”。

冰人:《诗经·邶风·匏有苦叶》“士如归妻,迨冰未泮。”意为男子如果要娶妻,趁未结冰(或尚未消融)来迎娶。古代婚俗,秋收罢了农闲时候,冰河尚未消融之前(仲春二月),正是阴阳交汇之时,更是迎娶的最佳时节。将媒人婉转称为“冰人”,正是由《诗经》典故而来。

“冰人”的故事演绎:晋朝时有一个当孝廉的官员,他的名字叫令狐策。有一天,他梦见自己站在冰上,跟冰下面的人说话。于是,他找解梦大师索紞来解梦,索紞说:“冰上属于阳,冰下属于阴,所以冰上冰下对话就是有关阴阳之事。按《诗经》上说士子如果要娶妻,赶在冰未化开时。梦见冰就是有关婚姻的事,您又站在冰上与冰下的人交谈,这就代表了阴与阳发生了关系,那应该是做媒之类的事情了。这样看来,您将会替人作媒,而且在冰未解冻时,这门亲事便会谈成了。”所以,因为有这么个故事,后来就把媒人称作“冰人”了。

掌判:语出《周礼.地官.媒氏》“媒氏,掌万民之判。”郑玄注:判,半也。得耦为合,主合其半成夫妇也。


至于以“月老”称媒人,典出《续玄怪录·定婚店》;以“红娘”代称媒人,典出《莺莺传》、《西厢记》;以“保山”喻媒人,是谓言出如山,如山之保。如《红楼梦》第119回:“他说二爷不在家,大太太做得主的,况且还有舅舅做保山。”因此,旧时亦别称媒人为“保山”。还有将婚姻介绍人称作“丘比特”的,这要到古希腊神话中去找答案了。至于现代男女自由恋爱,“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也不怕“父母、国人皆贼之”(《孟子·滕文公》下),则不在“我老人家“考证之列。


2017年3月20日星期一


文章评论

表情

共 0 条评论,查看全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