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婚俗【17】_中国婚礼杂志社

哈萨克族婚俗【17】

2022-07-18 19:54:24  浏览:681  作者:编辑部
哈萨克族婚俗 哈萨克族的婚礼,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结婚仪式十分隆重,结婚前都要举行一系列走访和喜庆娱乐活动,一般分为两个步骤...

哈萨克族婚俗

哈萨克族婚俗【17】

     哈萨克族的婚礼,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结婚仪式十分隆重,结婚前都要举行一系列走访和喜庆娱乐活动,一般分为两个步骤举行,即女方家送亲礼和婆家迎新礼。大部分仪式均按照伊斯兰教的教规举行,也掺杂一些本民族长期形成的古老习俗。


民族婚俗


    在过去,哈萨克人的婚姻大多数是由父母包办的,属明显的买卖婚姻。缔结婚姻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财礼的多少,在过去的哈萨克民间有这样一句俗话“美丽的姑娘值八十匹骏马,一个人生下几个女儿,就可以成为一个大巴依(即大地主、大富豪)”。如今,这种不良的习俗和观念已有了很大转变。哈萨克人的结婚择偶仍然十分讲究门当户对。另外,男方家庭还特别注意女方的母亲,他们有句谚语:“母亲是女儿的影子,母亲好,女儿也一定错不了。”按照哈萨克的习俗约定, 同一部落特别是七代以内的近亲不能通婚。哈萨克族的结婚仪式十分隆重,结婚前都要举行一系列走访和喜庆娱乐活动,他们对氏族部落内的任何一家婚事都象自家办喜事一样热情参与、欢乐与共。婚礼这天,男女双方以及双方的歌手都要唱许多约定俗成的婚礼歌。其中新娘在最后离开父母家人时,要唱与父母亲人的哭别歌。姑娘出嫁后,第一次回娘家,娘家还要给姑娘送一份厚礼,有条件的一般要送 100只羊,15匹马。条件差的也要尽力而为,有所表示。哈萨克族结婚后的男女在日常生产生活上的分工是十分明确的,属于典型的“男主外,女主内”。


限制


    哈萨克族在婚姻上有许多限制,其中一条是:同一部落的青年男女不能通婚,如果通婚必须超过七辈,联姻的人家也必须相隔七条河。这些限制防止了哈萨克人近亲结合,使其种族兴旺昌盛。


婚姻家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哈萨克族家庭实行封建家庭制,父亲享有家庭中的一切权力,支配全家的牛羊财产。 养子在哈萨克族中很普遍,按照习惯养父要给养子成家,分给遗产,任何人不得因他的养子而歧视。这是哈萨克族不同于其他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一个特点。


哈萨克族婚俗简介


    哈萨克族实行一夫一妻制、氏族外婚制,同一部落的人七代之内禁止通婚,通常可与周围的维吾尔、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回、蒙古等通婚。哈萨克族的婚姻是终身的,一经缔结婚约,便不能随便解除。结婚之后是不允许离婚的,尤其是女方,没有毁约和离婚的权利。


    哈萨克族人的婚礼有许多礼仪,其中最隆重的要数婚典。整个婚典包括女方家举行的“戴鹰羽仪式”、“订婚仪式”、“出嫁仪式”和男方家举行的“吉尔特斯”仪式、“迎亲礼仪式”。


    在过去的哈萨克家庭保持着父系家长制,男性家长在家庭内享有最大权威,而现在基本上实现了夫妻平等。男子长大成婚后一般另立毡房独立生活,但还存在着“还子”的习俗,即每对新婚夫妇,要把婚后自己所生的第一个孩子送给男方的父母扶养。祖父母与孙儿女的关系视父母与儿女的关系,孙儿女称祖父母用父母的称谓,祖父母称孙儿女用儿女的称谓。


    旧时,哈萨克族买卖婚姻比较普遍,一旦成婚,终身难以离婚。新中国成立前,妇女死了丈夫,如果改嫁,只能嫁给死者的兄弟或近亲,或者本家庭其他成员,如本家庭无人娶时,才能嫁给本氏族其他成员。如果亡夫的妻子愿意终生守寡,也会受到尊敬。哈萨克人注重部落外通婚,如果本部落的人通婚,必须超过7代人以上,还要征得部落头目的同意。不管是否同父或同母所生,只要吃过一个妇女的奶水,便视为亲兄妹,不能结婚。


    哈萨克人的婚事从说亲到完婚要经过一系列的仪式,哈萨克族称为“托依”。主要有说亲、订婚、吉尔提斯礼、送彩礼、出嫁、迎亲等仪式,这些仪式的规模大小,主要根据双方家庭的经济情况而定。哈萨克人把结婚视为人生的头等大事,因此举行婚礼非常隆重,在这期间要举行赛马、刁羊、姑娘追、阿肯弹唱等活动。伊犁哈萨克族的婚礼有其独特的情趣,婚礼是在歌海中进行。婚礼上的歌只有曲调,没有固定的歌词,即兴编唱。


    哈萨克族十分重视女儿的出嫁。在举行出嫁仪式的前一天晚上,女方家宰杀准备好的羊只,招待宾客。然后开始对唱活动,对唱者一般是青年男女。这种场面非常热闹,有时通宵达旦歌唱不停。举行婚礼的第一天,新郎和伴郎们穿戴一新,骑着骏马,簇拥着向女方家娶亲,这一行娶亲队伍边走边唱“萨仁”曲子。


    听到歌声,新娘就坐进床上的帐幔里,并搭上红色盖头,哭起嫁来。同时伴娘们也头顶盖头团团围坐在床帐下的花毡上,准备对歌。当娶亲队伍来到新娘的毡房跟前时,女方的主人们立即把新娘的毡房一侧掀起个口,伴郎们就在开口处对着新娘的床幔欢唱“加尔”曲调的劝嫁歌。


    当伴郎们唱到这时,簇拥在新娘毡房前的老年长辈们就会不约而同地齐道“万福”。唱罢劝嫁歌 ,紧接着伴郎们和伴娘们对歌 ,对歌的形式多样,男女互相对唱,互相盘问,诙谐逗趣,一直到一方无歌以答,无词以对,才算对方赢了。上述对歌完毕后,新娘唱“森斯玛”(辞别歌 ),以哭嫁的形式辞别父母、家人。


    新娘唱罢歌曲后,由两位年轻媳妇搀扶新娘去父母兄弟姐妹跟前,一一施礼哭别,同时也以哭声向送行的众亲友告别,唱完“阿吾加尔闹尔斯”(哭别歌 )这支歌后,哥哥或弟弟就将新娘扶上银鞍坐骑 ,缓缓送往婆家。


    当送亲队伍来到婆家,几位受尊敬的大娘把新娘搀扶下马,在亲威、朋友、邻里的簇拥下举行结婚仪式。先是揭面纱,主持婚礼的人(一位能歌善言的年青人)腕缠五彩缤纷的布条,手执彩色马鞭,唱揭面纱仪式的开场白,歌词即兴而发,随编随唱,曲调欢快,词意含蓄、幽默、滑稽,目的是逗人发笑,营造热烈欢乐的气氛。


    歌词大意是: 百花齐放,多么芳香, 百灵鸟歌唱,多么欢畅, 新嫁娘来啦,多么漂亮! 美丽动人的新娘啊,快把心扉敞开, 让香甜的“夏什吾”为你撒下吉祥。 后再唱“别它霞尔”(揭面纱歌),之后主持人用彩色马鞭挑起新娘的面纱,新娘向公婆和长辈们一一行礼。至此婚礼仪式结束,主人端上各种食品佳肴盛情款待宾客。


哈萨克族婚嫁流程


定婚仪式


     哈萨克族的婚礼,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男女方订亲以后,男方要给女方扎“持特”(三角巾、方巾)或戴“乌克”(毛头鹰羽毛),举行订婚仪式,只选择吉日交送聘礼时,女婿方可正式登女方家的门,订婚仪式在女方家举行。女方的父母在这天要给女婿吃羊胸部肉,以表示双方已正式订亲。附近的青年男女在这一天可以跟女婿打闹玩耍,如把女婿投到水池里或泼水,或者将衣服缀缝到花毡上,让女婿出丑等。订婚后,男方就可公开去女方家。


娶亲仪式


    婚礼一般分为两个步骤举行,即女方家送亲礼和婆家迎新礼。大部分仪式均按照伊斯兰教的教规举行,也掺杂一些本民族长期形成的古老习俗。


典礼仪式


     举行结婚典礼时,新娘由伴娘陪同进入父母毡房,举行“拜火”仪式,即由两个妇女将新娘搀扶在火堆前,一个妇女伸出双手在火焰上烤烤,在自己脸上虚擦几下,再伸进新娘的面纱里,在新娘的脸上擦几下。这时。来参加婚礼的女人们都祝颂“新婚幸福”、“让祖先的灵魂保佑新娘”等吉利的贺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甘肃哈萨克族的婚姻风俗和习惯均有所改进。解放前,妇女受各种旧思想和封建论理道德的束缚,社会上没有地位,家庭中没有自由。解放以后,哈萨克家庭里男女平等,妇女享受着平等自由的权利,社会地位也日益提高,自己决定自己的婚姻大事,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同时一些带有封建色彩的习俗在逐步克服。


哈萨克族婚俗特色


     哈萨克姑娘手下有“情” “姑娘追”是哈萨克姑娘、小伙最喜欢的一种传统民间游戏,也是他们寻求恋人,表白爱情的特殊方式。游戏开始时,一对对男女青年并辔向指定的目标徐徐进发,途中,小伙子可以任意向姑娘表白爱慕之情,姑娘不得有任何反对的表示,只能默默倾听。但在返回的路上,姑娘可用鞭子追打小伙。如果姑娘对小伙有意,那鞭子只是在小伙头上晃几下,或是象徵性地打两下。如果姑娘不中意,小伙子就难免要吃苦头。


涉河定婚不反悔


    订婚时,按照习惯,由新郎的父母或嫂子前往,仪式过程很独特风趣。公婆第一次见到未来的儿媳,要由婆婆取一块白色细碎花布料送给姑娘,作为见面礼,然后,上前亲一下,把一件带有几束猫头鹰毛的白色三角巾扎在新娘头上。接着,四五个妇女围过来争抢布料,作为订亲的喜果,大家都抢一点,是为了讨个喜庆吉利。这个仪式过后,还要举行一次“踏水礼”,由男方家来的人同女方的哥哥或嫂子同时涉过一条河或溪流,以示双方都不能反悔。


伴郎对歌接新娘


    哈萨克族婚礼一般要举行三天:

    第一天,新郎带领伴郎前去娶亲,女方会以哈萨克族习惯招待他们。接受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的贺喜。

    第二天休息一天;

    第三天正式娶新娘。

    但调皮的伴娘会把新娘藏起来,伴郎要揭开毡房一角骑在马上,与伴娘逗趣对歌,蠃了方能进门接新娘。有时,其中的伴郎会乘其不备,从马背上跃进毡房,并从众伴娘围攻下夺门而出,如果跑不出来,就会招来嘲讽,没脸见人,还要向伴娘送礼。


    酥油烟驱鬼祝福 新娘到男家时,几个女宾会拿红帐帏把新娘围起来,盖上一面面纱,由两个伴娘簇拥着走进毡房。新郎的父母坐在毡房的上首,前面点一堆火。新娘到火堆前,一个女宾把酥油倒进火里,并用冒起的烟烤手,在新娘脸上虚擦一下,意为替新娘驱鬼,祝她幸福。随后,一个小伙子手持系有红白布的鞭子,对着新娘逗趣,唱揭面纱歌。唱完歌,小伙子用鞭杆轻轻挑开新娘面纱,大家会一起拥上去看新娘或去抢鞭杆上的布,气氛会顿时沸腾起来。婚礼的夜晚会达到热闹的顶点,常常会一直歌舞到天亮。

    新娘的车路经之处,常常有人用绳子拦车,以此索要喜果,图个喜庆。娶亲队伍只要给他们一块布料或者一条毛巾,一些炸果,拦车人就放行了,这也是哈萨克人一个独特的风俗习惯。



延伸阅读一:


历史渊源


    哈萨克族传统婚俗发源于古代乌孙,据《汉书·西域传》记载,“乌孙以马千匹为聘,汉以江都王女细君为公主,妻之。”这一史料表明:公元前109年哈萨克族的先民乌孙王国的昆弥与汉朝联姻迎娶汉公主时,曾以马千匹为聘。

    1511一1523年间颁布的哈萨克族第一个法典《哈斯木汗法典》,由当时的哈萨克汗国统治者哈斯木汗根据自古相传的习惯法和人们的意愿,并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制定的。这部法典中的民事法,对婚丧嫁娶等礼俗和庆典、节日进行了规定。

    1598一1645年间,在《哈斯木汗法典》的基础上,叶斯木汗统治时期又形成了《叶斯木汗习惯法》,也称为“古用法律”。

    1680—1718年间为头克汗统治时期,为了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情况,统治者对《哈斯木汗法典》和《叶斯木汗习惯法》作了较大的修改和补充,形成了《七项法典》(又名《头克汗法典》)。《头克汗法典》中规定近亲结婚(七代以内)可判死刑或者交给亲族惩罚,法典中还有专门关于寡妇转房的规定,即“安明格尔”习俗。《头克汗法典》保留下来的共有33个片断,登载在列夫申撰写的《吉尔吉斯一哈萨克诸帐和各草原志》一书中。自此哈萨克族的婚礼便以其特有的仪式程序流传在民间,后来还比较完整地保留着哈萨克婚礼的仪式程序,并发展演变成为具有游牧民族特色的民俗现象。


婚礼的仪式流程


    哈萨克族传统婚俗包括一系列严格的程序,主要有说亲仪式、订婚仪式、送彩礼仪式、出嫁仪式、迎亲仪式。 


说亲仪式

    说亲时由男方父亲或委托近亲带上礼物到女方家说亲,如女方有意,将会进一步商定举行订婚仪式的时间。随后男方父母或兄嫂会带上一匹马、带戴鹰羽的花帽、手镯、耳环、一套女子服饰等礼物去会见女方父母,为即将成为儿媳妇的姑娘举行戴鹰羽仪式,哈萨克语称“乌克塔合吾”。 


订婚仪式

    哈萨克语称订婚仪式为“库达拉苏”,该仪式在女方家举行。订婚当天,男方父母和近亲会带上一匹马和其他礼物到女方家,女方邀请亲戚朋友和邻居参与,并宰杀一头黄额白羊款待亲家。饭后女方家人会给客人端上羊尾巴油、羊肝和酸奶搅拌而成的食物,女方家的妇女要亲自喂进客人嘴里,祝福客人生活如羊肝香。女方家的年轻男女也会把男方家的年轻客人诱至小河边,推到河里戏耍逗乐。如附近无河,人们便在门前挖个坑灌满水,以坑代河,这叫“踏水礼”。客人走时,女方家会赠送礼品。在订婚仪式上,男女双方要议定彩礼。


送彩礼仪式

    送彩礼时未婚夫由一小伙陪同,父母及姑、舅、姨等近亲相伴,驮着彩礼前往未婚妻家。除牲畜外,男方所送的彩礼包括壁毯、帐帽、被垫花毡、毛毯以及冬夏季穿戴的各种衣服等,礼物必须以奇数为单位。未婚夫未到家门时要下马,不可同众人进女方家门,他会在女方妇女的陪同下来到家门口,女方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年妇女向新郎身上撒喜糖,祝愿新郎幸福美满。之后,女方会选两三位有经验的妇女,打开彩礼,任人观赏、评论。如认为彩礼不齐全,还会向男方家提出补充彩礼的要求。


出嫁仪式

    婚礼的前一天晚上,女方家会举行青年男女对唱娱乐活动。女方父母把女儿嫁妆放在一个小毡房内,请一位有声望的老人为新娘致祝词,新娘和姑娘们围坐一起,用幔帐遮面庞。之后,新娘的亲密朋友用“萨仁”曲调对新娘唱歌,赞新娘之美,劝新娘不要悲伤。小伙子会唱轻松愉快、风趣诙谐的《劝嫁歌》。第二天新娘要去婆家了,盖上头巾独坐着哭泣,并唱《告别歌》。唱完,在伴娘和妇女们的簇拥下和亲人拥抱告别,父母也向女儿唱送别歌。然后由哥哥或弟弟把新娘扶上马,不再哭唱,不可回头,直奔夫婿家门。


迎亲仪式

    当姑娘离开父母家前往男方家时,男方就要在家举行隆重的迎亲仪式,哈萨克语称为“克棱吐斯如托依”。男方家举行仪式当天要宰杀牲畜,款待宾客,期间有各种弹唱活动以及刁羊、姑娘追、赛马、摔跤等民间体育活动。

    待男方长辈齐聚后,新娘在两位嫂子的搀扶下,通过跨火盆、涂黄油等一系列仪式后,以右脚为先跨人男方家。婆婆会带领阿吾勒里的母亲们,端着盛满酸奶疙瘩、油果子、糖果的盘子向新媳妇头上抛撒喜食,并张开怀抱迎接新娘。

    婚礼开始时,首先要举行揭面纱仪式。揭面纱一般由一个胳膊上系有各色布、手持嫩树枝,活泼风趣、能说善唱的男子担当。要先唱“开场白歌”,然后唱《揭面纱歌》,哈萨克语称“别塔夏尔”。歌曲唱罢后新娘给长辈们俯首敬礼。礼毕后要进行往火炉里倒油汁的仪式,当火焰升起来的时候,毡房里的人都要念道:“火神娘娘,油神娘娘,给我们福祉”,以此祝福新婚夫妇幸福。这是哈萨克人在改信伊斯兰教之前的拜火遗俗。新婚夫妇还将合饮一碗由毛拉念过经的圣水,或由老人给新娘倒碗茶,并做“巴塔”(祝福)。婚礼期间,新娘会坐在刚宰的羊剥下的羊皮上,含有生育顺利之意。之后,一盘羊肉端上来,新娘先请公公、婆婆、长辈品尝,屈膝施礼,之后才能吃肉、喝茶。吃喝完,便开始各种娱乐活动,阿肯们弹起冬不拉,一边为新人祝福,一边歌唱新生活,一直唱到第二天破晓。


文化特征


    哈萨克族传统婚俗具有氏族外婚的特点。哈萨克人通常在不同氏族部落间通婚,但与同一个氏族部落结亲时,七代之内的近亲不得通婚。 

    哈萨克族传统婚俗具有以歌伴婚的特点。哈克族的婚礼歌贯穿于出嫁和迎亲之中,演唱形式包括独唱、对唱两种,内容反映哈萨克族婚姻制度和民俗事项。 

    哈萨克族传统婚俗具有固定性特点。一旦结婚一般不离婚。哈萨克族缔结婚姻后就要严格遵守承诺,承担义务和责任,不能随意解除婚约。 

    哈萨克族传统婚俗具有草原风情。哈萨克族是个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相对宽阔的生活环境,造就了特有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其婚俗正是在长期的草原生活中孕育而成的,哈萨克族的婚嫁仪式中处处展现着草原文化特色。

    哈萨克族传统婚俗具有展示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通过婚礼过程中的祝词、婚礼歌、阿依特斯等活动,向参加婚俗活动的人们展示哈萨克族传统文化、社会风尚等丰富而深邃的内涵。

    哈萨克族传统婚俗具有规范性和独特性。其婚嫁仪式是世代传承的,有一定的模式和礼俗,是加强亲友间联系的一种方式。

    哈萨克族传统婚俗具有娱乐性特征。在举行婚礼仪式的过程中,常常伴有民众参与的阿依特斯、阿勒特巴汗、赛马、姑娘追、刁羊等文化娱乐活动。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哈萨克族传统婚俗涵盖哈萨克人历史、文化、人生礼俗、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等内容,带有较浓的草原文化特点,是哈萨克族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涉及哈萨克族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富有较强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民族特色,是哈萨克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研究哈萨克族文化、历史、民风民俗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传承状况


    掌握着传统哈萨克族婚俗仪规的老一辈正不断减少,而年轻一代热衷于现代化的婚庆仪式,因此在传承上出现了后继乏人的状况,使传统哈萨克族婚俗的继承和发扬面临危机。


延伸阅读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婚俗(哈萨克族传统婚俗)


申报地区或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哈萨克语中称“婚礼”为“克勒恩吐苏入托依”。哈萨克族作为马背民族,其婚俗也表现出古老游牧民族的遗风。哈萨克族婚庆仪式包括一系列严格的程序,主要有说亲仪式、订婚仪式、送彩礼仪式、出嫁仪式、迎亲仪式。哈萨克人在同一个氏族部落内结亲时,七辈之内不得通婚。七辈之内不准通婚主要是以男方的氏族血缘关系来计算的。

  “哈萨克族婚俗”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所辖的塔城、阿勒泰两个地区和10个直属县市,木垒、巴里坤两个哈萨克自治县,乌鲁木齐地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各县与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内。

  哈萨克族的婚俗发源于古代乌孙,自15世纪中叶形成了哈萨克族这一民族共同体以来,相继问世了《哈斯木汗法典》、《叶斯木汗习惯法》、《头克汗法典》等习惯法,这些习惯法对哈萨克族婚丧、嫁娶等礼俗进行了规定。自此哈萨克族的婚礼便以其特有的仪式程序流传在民间,至今还比较完整地保留着哈萨克婚礼的仪式程序,并发展演变成为具有游牧民族特色的民俗现象。

  哈萨克族婚俗涵盖哈萨克人历史、文化、人生礼俗、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等内容,带有浓郁的草原文化特点,是哈萨克族传统文化最突出的表现形式,涉及哈萨克族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富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民族特色,是哈萨克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研究哈萨克族文化、历史、民风民俗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目前掌握着传统哈萨克族婚俗仪规的老一辈正不断减少,而年轻一代热衷于现代化的婚庆仪式,因此在传承上出现了后继乏人的状况,使传统哈萨克族婚俗的继承和发扬面临危机。


申报地区或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保护单位: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文化艺术研究所


评论区

共 0 条评论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随机内容】

返回顶部